[摘要]榆林,一个美丽且充满绿意的名字;榆林,一块厚重而写满传奇的土地。当榆林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前赴后继、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,终使这片土地充满生机、名副其实时;当“三年植绿大行动”又使这篇绿色传奇掀开崭新一页...
榆林,一个美丽且充满绿意的名字;榆林,一块厚重而写满传奇的土地。当榆林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前赴后继、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,终使这片土地充满生机、名副其实时;当“三年植绿大行动”又使这篇绿色传奇掀开崭新一页时,我们带你走进榆林的“林”,解读这张附着在大漠黄土上的生态名片,倾听这首萦绕在能源之都里的绿色交响。
2014年国庆节期间,在西安工作的范先生带着孩子自驾车到榆林,想看看毛乌素沙漠啥模样,可在榆林北部风沙区转了几天,也没有发现一片纯粹的沙漠,看到的几乎全是绿色。他不由地感慨:“没想到榆林绿化得这么好!”
半个多世纪造就绿色传奇
榆林,因秦代名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驻守上郡时,为抵御匈奴广植榆树、“树榆为塞”而得名。由此可见,秦汉时期,这里就林木茂盛、水草丰美。后来,由于历代战乱频仍、垦荒不断,导致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,生态环境一代不如一代,榆林越来越名不副实了。
到了明代榆林建城后,长城沿线的沙化已极其严重,使得榆林这座抵御外族入侵的九边重镇不得不遭受风沙的侵袭,以致往往“沙漫城垣,紧急排除”。明代嘉靖年间榆林道兵备刘焘在《题榆林》一诗中就曾形象地描述这种情景:城悬紫塞云常惨,地拥黄沙草不生!而在榆林南部,生态状况也很差,明弘治年间在陕北做官的李延寿路过这里时,曾发出“濯濯万山无草木,萧萧千里少禽鸦”的感叹。
新中国成立前,榆林北部风沙区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,6个城镇412个村庄为风沙侵袭压埋,全市林木覆盖率仅0.9%。在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,每年因水土流失而进入黄河的泥沙达5.3亿吨,占黄河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。
面对肆虐的风沙和严重的水土流失,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,几代榆林人坚持北治沙、南治土,前赴后继植树造林,在大漠与黄土上用汗水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,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、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转变。
这其中,每一抹绿色中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,每一行树木背后都闪现着造林英雄的精神。
特别是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,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、省关于林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,大力实施退耕还林、天然林保护、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,每年植树造林以50万亩的速度递增。
至2011年,榆林市林木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8.9万亩增加到2007.5万亩,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.9%提高到现在的30.7%;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,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效益日益明显,全市生态状况变“整体恶化”为“整体好转、局部良性循环”。
三年造林322万亩
虽然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使榆林遍布绿色,但总的看,榆林的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。三年前,全市尚有流动沙地50万亩需要治理,有400多万亩严重老化、退化的防护林急需更新改造,有1400多万亩灌溉林木需要更新提高,资源开发引发的地下水位下降、地表下陷、植被枯死等生态问题急需解决。
围绕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“绿染山川、花满古城、美驻沙漠”的行动目标,榆林市林业局狠抓落实、创新机制、引导社会参与、强化工程管理,使“三年植绿大行动”这场战役在城市绿化、环榆林城防护林带、飞播治沙、千里绿色长廊建设、能源开采企业绿化、千村万户绿化、河流水系绿化、林业产业化建设等八条战线上全面打响,并取得节节胜利。
在城市绿化中,榆林城区建设了榆溪河生态走廊等大型生态公园4处,绿化提升改造了140多条道路和5个广场,建成20多块街头绿地;各县城也结合实际大力实施绿化工程,使绿地面积大幅增加。
在曾经风沙侵袭的榆林城区外围,一条100多公里长的防护林带快速建成。
在荒沙治理中,对面积大于3000亩的流动沙地进行飞播造林,三年实施63万亩;面积小于3000亩的流动沙地人工搭设障蔽,栽植长柄扁桃、紫穗槐等灌木。
在包茂、青银、榆神、神府、榆绥等5条高速公路及G210、G307国道、铁路、二级以上公路沿线,栽大树,大栽树,绿化里程800多公里。
在能源开采企业中,三年来,全市共有500多家参与造林绿化,自筹资金3.46亿元,完成造林面积32.23万亩。
此外,对全市308个村庄实施了绿化美化,建成了榆阳区什拉滩村、府谷武家庄乡高庄则村、新民镇新尧村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;在窟野河、秃尾河、清水川、石马川等河川沿岸,营造以沙棘为主的水土保持林30万亩;在黄河沿岸红枣主产区建设优质红枣经济林基地73万亩;在北部沙区新建长柄扁桃木本油料林基地25万亩;在黄土丘陵区新建大扁杏、山杏经济林基地5.45万亩、山地苹果2万亩、海红果0.7万亩,建设核桃基地11.3万亩,实施山杏嫁接改良14万亩。
短短三年间,榆林市累计完成造林322万亩,林木覆盖率由30.7%提高到33%,北部沙区仅存的5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了全面治理,全市生态环境得到迅速提升。
植绿大行动,留下的不只是树木
金秋时节,走进榆林大地,层林尽染,景色迷人。
“三年植绿大行动,使榆林城乡不仅绿色增多了,环境改观了,而且因为树木的吸尘、吸碳、防风、固土等作用,大气环境、土壤环境等也明显改善了。榆林的广大老百姓都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。”榆林市林业局局长康文伟对记者说。
省气象部门遥感资料监测结果显示,2013年度榆林北部沙区地表扬沙现象很少。南部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,干旱、洪涝等自然灾害也明显减少。
伴随着森林资源的增加,榆林湿地面积也迅速增长,达到67.65万亩。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,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。目前,全市有国家Ⅰ、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,省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,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。2013年,榆林城区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2天,其中一级天数达到99天,比2011年增加57天。全市降水量稳定增加,近三年比过去增加100mm以上。
除了人居环境的改变,“三年植绿大行动”也有效加固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生态屏障,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保障作用。
更主要的,是“三年植绿大行动”使榆林人的心灵也得到绿化,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,一个“爱绿、植绿、护绿、兴绿”、崇尚生态、坚持造林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,从明年开始的五年绿化“作战计划”也正在制定。
榆林的绿色传奇,还将继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