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因煤而富的资源型城市陕西榆林,近年来面对因煤炭资源过度开发而造成的产业结构单一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、难以实现可持续和绿色发展难题,主动寻求可持续发展转型之路,明确提出榆林市要借力创新和新技术等,大力发展...
因煤而富的资源型城市陕西榆林,近年来面对因煤炭资源过度开发而造成的产业结构单一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、难以实现可持续和绿色发展难题,主动寻求可持续发展转型之路,明确提出榆林市要借力创新和新技术等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实现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,为城市品牌打下绿色印记。随着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,榆林市追求绿色发展已初见成效。
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,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,优质煤炭储量丰富。从上世纪80年代起,这个曾经干旱、贫穷、落后的城市,因为煤炭开采、运输,一跃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“经济富地”。资料显示,2012年,榆林市煤炭产量达到3.2亿吨,占陕西省产量的70%、全国产量的8.8%;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8亿元,占榆林市工业总产值的46.6%。
榆林市煤炭不仅储量大,而且多为特低灰、特低硫、特低磷、中高发热量的优质环保煤,燃用可极大减轻城市排污负担,这也使得这里的煤炭从来不愁销路,由此推进了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。目前,榆林市已成为我国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、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,并向国内最大的火电基地发展,是国家“西煤东运”、“西电东送”、“西气东输”的重要源头,其能源化工基地核心竞争力居国内领先地位。
但是,这些年来,榆林市因为煤炭资源丰富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,其中,最为突出的是产业结构单一和附加值低、环境破坏严重。据悉,目前,榆林市产业整体上仍停留在出卖资源的状态,原料或初级产品输出比重高达70%以上,附加值小、整体产出水平较低。而无节制的煤炭开发,也导致了榆林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。榆林地处陕北,干旱少雨、植被稀少,生态环境脆弱,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,抗人为干扰破坏能力差。在煤炭开发过程中,一些老矿区出现了采空塌陷、水土流失;在开采运输过程中,又产生了大量粉尘、废水、废气。经济发展的奇迹,伴随着的不是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,而是生态环境上出现的一个个问题。
为跳出传统资源型城市“盲目开发—粗放增长—矿竭城衰—被迫转型”之路,榆林市将主动转型发展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,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,包括:对典型煤炭地质灾害进行权威性鉴定、评估、研究恢复方案;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,提出南治土、北治沙、全市齐治水,并推广“保水采煤”技术;煤炭和水资源交错地区,坚持“宁舍千尺煤,不丢一寸水”原则;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;建立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机制,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。对产业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,关闭整合不达标能源企业,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。同时,多轨并行,避免重大、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。与此同时,榆林市还积极寻求“榆林煤”突围之路,不仅构建了煤炭网,完善了当地煤炭网络销售通道,而且还积极着手榆林市期货煤交割仓建设,以此缓解期货煤仓储压力,使之交易变得更加便利。为推进绿色发展进程,榆林市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综合考察、调研,于2012年9月编写了《榆林市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配套改革方案》,对榆林市主动转型发展的目标、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。